习日前就旅游系统推进“厕所革命”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。他强调,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,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,不但景区、城市要抓,农村也要抓,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,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。
记者了解到,2017年以来,泉州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取得了新进展,重点实施26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,65385户三格化粪池新建、改造任务,计划2019年实现泉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。近日,记者走访泉州市多个乡镇、村落,现场感受“厕所革命”给村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。
连日来,记者走访了安溪、永春、台商投资区等地的村庄,通过村民回忆和讲述,以及记者现场所见,切身感受到“厕所革命”为村庄带来的改变。
土路边是臭水沟,各家污水随地流。在下垵村71岁的王美华记忆中,这是不久前村子里的常态。“很臭,很脏,土路混合脏水,全是泥。”她说,很多村民家中的化粪池是直接用砖头砌的,只设一格或两格,当粪水久未清掏时,便容易出现粪水外溢的情况。污水直接排到屋外的沟里,臭味难闻,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,如果下雨,村道上满是污水,出行非常不便。
如今,与王美华一同走在经过硬化的村道上,已经很难想象出过去的画面。路面宽敞整洁,地面设有雨污分流的窨井盖,村民房屋外的白色排污管连接至地面下的总管道,连公厕都十分卫生,旱厕、臭水沟等均不见踪影。
该村党总支书记江逸聪介绍,下垵村统一规划、建设三格化粪池,粪水经过第一格、第二格、第三格的处理后,集中收集到贯穿村庄的管道中。村里一座日处理污水量40吨的二级处理设施也将启用,经过处理过的尾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。
通过新建或改造三格化粪池,下垵村的村貌发生了巨变。不只有下垵村,台商投资区另外77个行政村也正通过新建或改造三格化粪池,改变村容村貌。
以前一天凌晨2点多,田底村村民叶良飞肚子突然隐隐作痛,从睡梦中醒来的他无奈地套上外套,拿起桌上的手电筒,起身往屋外的旱厕走去。
打开两扇门,他才走到屋外。旱厕位于屋子左侧十几米处,走了几步,感觉到天正下着小雨,他又折回屋内拿伞,随后一手撑伞,一手拿着手电筒,兜里揣着卫生纸,快步穿过一人宽的小道奔向旱厕。一入旱厕他就屏住呼吸,快速方便完后,半秒都不肯停留,立刻回到屋内。
这个旱厕,曾经就是这样“服务”着他们一家十几口人。同样的,村里其他人家都在屋旁设了旱厕。旱厕既没有灯,也没有冲厕设备,粪便若没有及时清淘,周围2米处都臭气熏天,还会招来蚊蝇和蛆虫,环境糟糕至极。
在叶良飞的记忆里,夏天上厕所比冬天更糟糕,恶心的绿头大苍蝇在旱厕内外飞来飞去,靠近厕所的房间都不能开窗户。渐渐的,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每家每户陆续新建或改造三格化粪池,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抽水马桶,到2012年,村里“消灭”了所有旱厕,旱厕才成为了历史。
记者近日走进参内乡田底村,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,民房整整齐齐,休闲广场两侧的平地种植了花草,绿意茵茵,村民们在广场上健身、散步,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。近年来,田底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大力整治,改变了脏、乱、差的村貌,让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家园。
在村里篮球场旁边,记者看到了一座污水处理站,占地100多平方米,草坪上安装着一个绿色的圆形罐体和一个白色的圆形罐体,两个罐体旁不远处设有三个窨井,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香。
田底村党支部书记朱土成介绍,为了治理生活污水,村里投入10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污水处理站,该站采用“调节池+生物转盘”的处理工艺,日处理污水量可达100吨,全村250多户村民家中的粪水及生活污水都通过管道集中进入集水池、调节池,再经过生物转盘沉淀粪便等杂质,最后从排放口流出无色无臭的达标净水,可直接排入沟渠。
“随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,乐鱼app现在不少在外工作或做生意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,共同振兴家园。”他笑着说,“村里计划发展生态旅游业,欢迎更多人来休闲度假。”
灵溪,对于台商投资区东园镇东园街附近居民来说,本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渠。水位不高时,两侧石砖墙总会露出来大大小小的管道排污口。污水从管道排入水渠中,渠底便沉积了“五颜六色”的残渣和苔藓,水面上则漂着塑料罐、饮料瓶等生活垃圾。
住在附近旭峰花园小区的黄宇说,他从小在东园长大,早已习惯了这条沟渠所散发的臭气。后来,相关部门对灵溪进行了景观改造,水底铺上了水泥,改善了泥泞状况,但附近村庄和小区排入的生活污水,依然流动在水渠中。
记者近日来到灵溪时,所见的是另一番景象。渠底的水并不多,也不见石墙两侧的排污口,两岸配齐护栏和绿植,空气清新未有异味。
“2016年,我们在灵溪底部埋下一条市政管道,将东园镇区、附近村庄排出的生活污水收集至管道中,污水最终流入台商投资区污水处理厂。”台商投资区水务公司工作人员林先生说道,这条市政管道所服务的人群达2万多人。
林先生介绍,台商区4个乡镇污水收集设施之前基本是空白。为改善水质环境,该区加大人力、财力、物力投入,高标准制定污水专项规划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惠南园区二期14米路污水管理工程、凯林路污水管道改造工程等39个项目,完成长度约158公里,投资额约3.3亿元,搭建起污水系统框架,逐步完善污水纳管收集。同时,已启动台商投资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PPP项目(公私合营模式),计划至2019年年底完成78个行政村污水收集全覆盖。
“过去,村民必须在化粪池顶部用冲击钻打个孔,再把污水和残渣舀出来。一般五六年得清理一次,不清理的话,污水可能溢出来。”桃星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国明回忆,1993年前后,该村已经设置了三格化粪池,但普遍未设置清掏口,无论是村民自家厕所还是公共旱厕,均需要钻孔清掏。
桃星社区新公厕旁有一排矮矮的小木屋,里面堆放着不少物品,俨然是排“小仓库”。“这些储物间原本都是公共旱厕。”郑国明笑着说,2010年,全社区旱厕全部填埋,进行了合理化应用。
进入新公厕,可见地面上有一个白色的圆柱形物体,“这就是三格化粪池改造后的清掏口,每当要清掏时,只需将清掏口打开,接入吸粪车管道,污物便自动吸入吸粪车中,干净便捷。”他介绍,村民家的三格化粪池改造完之后,也无需像过去那样人工钻孔、清掏,方便了许多。
“厕所革命”给我市众多乡村带去了福音,为了鼓励更多乡村积极改造三格化粪池,新建二级污水处理设施,我市出台了多个专项补助措施。乐鱼app
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赖副科长介绍,在全力推进农户三格化粪池建设、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基本处理的基础上,市县两级财政配套40万元/村,重点选择村庄集中居住区、水源保护区、流域两侧等重点、敏感区域村庄266个,着力打造三格化粪池+管网+二级处理设施示范工程。
另外,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专项奖补资金,市级财政按投资额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300万元,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对接会,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设施建设运营管理,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。
针对农户申请农村三格化粪池新建或改造的,按照省、市、县(市、区)分别奖补600元、600元、800元的比例,每户奖补2000元。有需要进行新建或改造的农户可向村委会反映,由村委会统一申请。
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,我市目前新建、改造三格化粪池的情况如何?如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后期运营管理问题?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。
赖副科长介绍,去年全市计划实施7个乡镇、266个村庄的农村污水治理,重点实施65385户三格化粪池新建、改造任务。截至去年11月底,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,246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,完工率92.48%。新建、改造三格化粪池65385户全部竣工。
“综合考虑各农村区位条件、村庄规模、人口布局等因素,需分层分类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”他举例道,如“城郊型”农村统一将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;“集聚型”以集中式处理为主,新建二级处理设施;“偏远型”则以分散式处理为主。
在推进建设过程中,坚持统一采购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施工的“三个统一”,发挥规模效应,有效降低建设成本,确保建设质量,如台商投资区便是坚持“三个统一”进行的新建和改造。
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局总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区各乡镇统一招投标,委托有资质、有经验的施工企业统一设计、施工、验收,材料亦统一采购,有的乡镇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把关质量。“这样不仅建设成本更低,且有效避免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邻里纠纷,提升效率。”目前,该区已完成2511个三格化粪池的新建、改造任务。
如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后期运营管理难的问题?赖副科长介绍,可通过培育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场主体,引入市场机制,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后期运营的专业性、高效性。如采用一体化分包、分区域打包、多项目打包等形式,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模式,目前全市已策划生成农村污水治理PPP工程包13个、总投资47.4亿元。南安市“厂+管”捆绑PPP建设模式是全省首个落地的PPP项目,永春县对全县21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、县城污水处理厂统一打包,做到多项目优劣搭配,有效解决了PPP项目的盈利问题。
同时,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委托第三方生活污水运营公司实行专业管理,政府集中精力抓监管,并推行标准化运作,编制《泉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》,建立财政兜底、逐级考核、镇街实施、农户参与、第三方运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模式,在此基础上,针对农户三格化粪池没有预留“清掏口”,长期无人清掏的问题,在永春实施三格化粪池“清掏口”标准化改造试点。
下阶段,该局将继续敦促行政村抓紧完成施工建设,不断完善市场机制,提高运行监管水平,强化指导督促力度,力争2019年实现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。